8月1日,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8月健康风险提示,提醒市民注意防范蚊媒传染病、蜱传疾病、食源性疾病、高温中暑等的发生。同时,应关注孩子假期安全,做好防犬伤、防溺水等相关措施。
预防蚊媒传染病
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都属蚊媒传染病。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主要经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潜伏期一般为1—12天,多为3—7天。临床表现常见为突然发热和关节疼痛,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剧烈的关节疼痛可导致行动困难。其他症状还包括头痛、肌肉痛、关节肿胀、皮疹、恶心、疲劳等。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在我国主要经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为5—9天。典型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热、皮疹、“三痛”(剧烈头痛、后眼窝痛、肌肉和关节痛)和“三红”(面部、颈部、胸部潮红)。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也可在怀孕期间通过母亲传染给胎儿,还可通过性接触、输血和血液制品等传播。约20%的患者出现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发热、皮疹、结膜炎、肌痛、关节痛、全身乏力、头痛等。
防护措施:
1.做好个人防护。居民户外活动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减少皮肤暴露,裸露的皮肤要喷涂驱蚊剂;室内可安装纱门纱窗,夜间睡眠时使用蚊帐。
2.清理积水。水培植物3—5天彻底换水,同时冲洗容器内壁和植物根部,也可投放灭蚊幼剂或采用物理隔断方式防蚊。定期检查饮水机水槽、冰箱底部水盘等隐蔽处防止积水。
3.假期外出游玩需提前了解目的地疫情情况,尽量不去高风险地区旅行;若去广东等省份或东南亚等境外旅行时,务必做好防蚊措施。
4.旅行归来后,若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或皮疹症状,请及时就医,并主动向医生说明旅行史及同行人员健康状况。
预防蜱传疾病
蜱传疾病是由蜱虫叮咬传播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森林脑炎、莱姆病、蜱传回归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蜱虫是一种寄生性、吸血性的节肢动物,喜欢栖息在树林、草地、灌木丛中。人被其叮咬后可能会出现局部皮肤红肿、发热、全身无力、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精神不振、厌食等症状,严重者甚至死亡。蜱传疾病的流行季节为每年的4—10月,其中6—8月为高发季。
防护措施:
1.野外劳作或活动时,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2.穿浅色、光滑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
3.户外游玩、劳作后尽快洗澡更换个人衣物,检查身体有无蜱虫叮咬。
4.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居民,应当注意家居环境中游离蜱和饲养家畜身上附着蜱的清理和杀灭工作。
预防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食物中毒”。8月高温多雨,食品易腐败变质;且正值暑期,外出旅行和聚会活动增加,各类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风险随之增加。
防护措施:
1.保障餐食安全卫生,不购买无资质的食品。尽量在有卫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场购买食材,确保食材的新鲜、清洁、安全、无害。在外就餐选择证照齐全、环境整洁的餐厅。
2.食品经充分烧熟煮透后再食用,注意食品加工、贮存过程中生熟分开,避免生熟食混用砧板菜刀,防止生熟食交叉污染。每餐按需备餐,尽量不剩饭菜,剩饭菜冰箱保存要注意加盖储存,食用前要充分加热。
3.误食有毒野生蘑菇常引发呕吐、腹泻、神经系统紊乱、肝肾功能受损等。预防毒蘑菇中毒根本办法就是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菇。
预防高温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障碍的急性疾病。主要表现有头痛、头晕、心悸、体温升高等症状,严重时出现恶心、呕吐、痉挛、昏迷、意识丧失,甚至死亡。据重庆市气象局预计,8月上中旬有明显的高温时段,持续的高温易导致人体因热平衡失调和水盐代谢紊乱而发生中暑。
防护措施:
1.外出时宜穿宽松透气性好的浅色衣服,并戴防护眼镜和遮阳帽,随身带上必要的防暑药物如藿香正气水、清凉油、风油精等。
2.饮食以清淡为主,多食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B、维生素C的食物,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
3.户外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高温作业规程,根据气温预报,调整好作业时间,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4.一旦出现中暑,应及时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平卧休息,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如果中暑症状比较严重,出现昏迷、高热、恶心、呕吐、脱水等症状,应立即转送医院救治。